我國廢棄食用油脂主要來源于餐飲企業,目前國內餐飲企業(包括學校及單位食堂)有500多萬家,這些餐飲企業每天產生將近10萬噸餐廚廢棄物。目前的收集渠道:一是從餐飲企業的下水道中淘撈收集;二是在餐飲企業的剩飯菜等俗稱“泔水”的餐廚垃圾中收集。單個餐飲企業每天產生的餐廚廢棄物很少,需要大量人員采取螞蟻搬家的方式,從各餐飲企業收集,利用廉價和隱蔽的運輸方式(多為農用車和三輪摩托在夜晚運輸)運到非法加工點銷售。成批量的原料運到加工窩點,經過熬制、脫色、去味和按比例攙兌(加入一定量的食用油)后,就加工出外觀和氣味與正常食用油無異的“地溝油”。
從餐飲企業的餐廚垃圾中提煉1噸“地溝油”,成本僅為300元左右。掏“地溝油”的人平均掏一桶油就能掙七八十元。按一個人每天掏4桶油,回收提煉后,能按食用油的一半價出售,每月就能掙近1萬元。暴利導致“地溝油”回流餐桌的現象屢禁不止。
201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對廢棄食用油脂的排放、廢棄油脂回收、運輸等內容提出了要求。這表明,監管部門開始重視廢棄食用油脂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試圖從源頭入手加大“地溝油”的監管力度。2011年9月公安部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多省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件,搗毀一個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6大環節于一體的地溝油生產銷售“產業鏈”。